‌观摩幼儿园老师上课后记录-金鱼失窃案

快考3652025-07-11 11:13 7 浏览
点赞 收藏

  活动名称:金鱼失窃案

  活动目标:

  1.认知目标:能通过观察、比对的方法寻找并发现指纹,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。

  2.技能目标:尝试进行有依据的分析、推理,寻找有可能的“小偷”。

  3.情感目标:感受发现线索带来的乐趣。

  活动准备:

  紫外线小灯(幼儿人手一个),三个展示架,不同家具的轮廓图(图上有隐形药水绘制的指纹),PPT。

  活动过程 (一)案情介绍(目的:通过故事引入,激发探索兴趣,并初步尝试发现指纹。)

  故事:小区里住着一位喜欢养鱼的老爷爷,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条鱼长什么样子?

  出示PPT1

  师:鱼身上有什么特点呢?

  幼儿:自由回答

  师:正是因为鱼身上有这蓝色,这条鱼是非常罕见的,所以这条鱼非常的昂贵,这是一条观赏鱼,事情就发生在这条鱼身上,一天中午老爷爷出门办事,据他后来说,他忘记把门锁了,结果傍晚回到家的时候发现这条鱼不见了,你想象一下老爷爷的心情会怎样呢?幼儿自由回答。老爷爷非常难过。

  师:现在我们来看看案发现场......

  出示PPT2

  师:看看老爷爷家有什么?鱼缸为什么破了?

  幼儿自由回答。

  老爷爷发现鱼缸破了,老爷爷发现还丢失了一个水桶,于是老爷爷就报了警(110).

  (二)“失窃案”案情简要说明:

  1.警察叔叔到了案发现场找了一些线索,后来接到紧急任务就离开了,所以想请你们一起去看看“案发现场”,找一找线索。你们同意吗?

  2.幼儿初次尝试使用紫外线灯“搜证”。

  师:紫外线灯使用不可照小朋友的眼睛;不能破环现场。(幼儿发现指纹)

  3.小结:每个人都有着和别人不同的、独一无二的指纹。

  4.认识指纹,尝试比较三种指纹的不同。PPT3

  警察去爷爷家找线索也发现了指纹,一共三种,请小朋友来说说这指纹有什么特点?

  5.讨论:为什么家具上会有指纹?指纹怎么会留下的?

  6.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三种指纹的主人?PPT4

  现在我们来听听这三位嫌疑人的证词描述。

  清洁工:今天下午和往常一样,去老爷爷家打扫卫生,打扫完了就走了,我没有偷鱼。

  好朋友:(有老爷爷家的钥匙)今天下午我去找老爷爷玩,我去敲他的门结果发现老爷爷不在家,我就用钥匙打开他家的门,我就在他家等啊等啊,等到傍晚老爷爷还没回来,我晚上有事就先走了。但是我没有偷鱼。

  邻居:前几天我借了老爷爷家的渔网,今天来还,我去敲老爷爷家的门,我发现门没有关,我推开门发现老爷爷居然不在家,于是我就把渔网放在鱼缸旁边,走的时候我帮他把门关上了。但是我没有偷鱼。

  师:三个人都说没有偷鱼。

  幼儿:自由回答。

  师:谁说了假话呢,以我的经验来看,真正的真相还在现场,还在老爷爷家的家具上。你们可以通过指纹留在哪里,再去找一找线索。

  (三)取证比对(目的:尝试仔细观察、寻找、比对指纹,进一步感知指纹的细微差异性,并能记录相关“线索”。)

  1.——既然嫌疑人都说自己不是真正的小偷,只好麻烦你们帮忙再去“犯罪现场”寻找证据了。

  2.出示记录纸,并进行分组“搜证”。

  3.幼儿操作,并汇总记录。

  (四)分析推理(目的:能够联系前后所获得的所有“线索”,进行有依据的推理。)

  幼儿分组讨论特定嫌疑人是不是真正的小偷。

  师幼共同进行推理讨论:他去了哪里?可能做了什么?是不是真正的小偷?

  ——你们不仅努力寻找比对了指纹,找到了很多线索,还找出了“小偷”。非常感谢你们为警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你们的猜测。但警方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才能逮捕他。

  (五)小结:除此之外还认识了三种指纹,还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

  收获与反思

  在本次实习中,我深刻感受到科学活动对幼儿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。通过参与“金鱼失窃案”这一教学活动,我认识到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融入生动有趣的侦探故事中,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和逻辑思维能力。特别是在指纹比对环节,幼儿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和专注力,这让我意识到实践操作对幼儿学习的重要性。同时,我也学会了如何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,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。这次实习经历让我更加明确了科学教育在幼儿阶段的重要意义,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。

评论0评论
游客